
2015年的华谊兄弟,是中国影视圈毫无疑问的顶流。
4月,跟周星驰的票房分成官司胜诉。
5月,公司股价再创新高,总市值超800亿。
12月,华谊主控的《寻龙诀》横扫16.8亿票房,名列年度票房第三。
彼时的王中军、王中磊兄弟意气风发,提出“去电影化”战略,要将华谊从影视巨头升级为文化帝国。
对标的,就是美国迪士尼。
可谁又能想到,十年之后,华谊兄弟不仅褪去光环,更深陷在负债的泥泞中。
那些耗资数十亿打造的实景娱乐华谊兄弟电影主题乐园,也已经一个个换了东家。
是什么让这艘巨轮从巅峰滑向深渊?是野心?是失控?还是时代的无情淘汰?
展开剩余90%“做人要厚道”,这是电影《手机》中费墨对严守一的劝诫金句。
这部于2004年上映的电影大获成功,成为当年国产片的票房冠军。
看看海报上这些&34虎狼之词&34,绝对是惊天动地。
看过《手机》的都知道,男主角严守一完全就是在影射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小崔。
当初小崔就因为《手机》导致抑郁症病情加重,后来跟冯小刚也闹掰了。
十五年后,冯小刚宣布筹拍续集《手机2》,还号称原班人马回归。
那时候还没有出事的范爷直接微博晒照,直接把小崔给惹急了。
一气之下,小崔直接连发几十条微博,直接把范爷的天价片酬、偷税漏税给点了。
随之而来的这场“阴阳合同”风波迅速席卷整个影视行业,一时间人人自危。当然最倒霉的就是华谊兄弟了。
除了原本被寄予厚望的《手机2》彻底无法上映,华谊当年上映的其他电影也未能达到预期。
过去华谊出品,必是精品,但2018年之后,华谊兄弟就像是染上了一场“瘟病”。
2019年,华谊兄弟全年营收21.86亿,较2018年减少了17亿,净亏损更是高达40亿。
这一年,中国电影圈票房最高的是一部动画片,春节档《哪吒》票房锁定50.35亿。
华谊票房最高的仍然是冯小刚的电影《只有芸知道》,但这部电影票房还不到2亿。“冯小刚不行了”成了华谊业绩下滑的最佳遮羞布。
票房不佳导致口碑下滑,甚至连“冯氏喜剧”这个招牌都大受质疑。
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走进电影院,中国电影市场稳居全球第二大时,华谊的名字却从主流票房榜单中消失。
曾经的“票房之王”,在这一年过得格外狼狈,既没有现象级作品,也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竞争力。
市场在进化,观众审美在升级,但华谊像是一个过气的歌手,靠着旧时代的金曲撑场,却连舞台灯光都不再聚焦。
王中磊后来也总结道:“2019年是华谊兄弟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,战线过长、投入过大、公司负担过重等快速扩张带来的副作用都在这一年集中显现……”
缺钱用的王中军更把收藏的名画拿出来拍卖,用来弥补亏空。
2018年7月,苏州阳澄湖畔,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式投入运营。
作为电影IP沉浸式体验乐园,华谊把电影场景、游乐设施、文化演出融合到了一起,寄希望于通过IP内容在长三角旅游市场分一杯羹。
开园仪式上,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,王中磊更对外喊出:参考海南冯小刚公社,项目预估200万客流量,盈利保守1个多亿。
可现实却无比打脸。
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属于开业即巅峰,之后便一直亏损。
2018年至2020年,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.34亿元、1.62亿元、0.93亿元,仅开业三年便亏掉了3.9亿元。
尽管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很大,但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失败的真正原因是:太无趣了。
许多消费者在网上打出了一星评价:这个电影世界除了一推组装起来的电影场景,压根跟电影没什么关系。
拍电影上道具都讲究个逼真,为什么这个华谊电影世界会这么假?
华谊兄弟的电影IP或许有一定的票房,但主题乐园需要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,这既需要重金,又需要时间。
可赶上华谊兄弟流年不利,在这两方面都很缺。
在第一个项目苏州落地之后,华谊俩兄弟还把电影主题乐园开到了全国各地,主要的合作对象就是各大开发商。
湖南长沙、河南郑州、江苏南京,王忠军和王忠磊兄弟的“去电影化”跟房地产商的“文旅主题开发”一拍即合。
然而,这些耗资巨大的项目不仅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回报,反而变成了吞噬资金的无底洞。
再加上地产下行,叠加疫情,项目接二连三开始哑火。
在华谊兄弟内部,电影主题乐园这块业务被归为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,跟电影娱乐、互联网娱乐构成营收三架马车。
原本王忠军想靠实景娱乐“再造一个华谊,一年能有十几个亿的利润”,但财务报告上的数字却格外扎眼。
主业亏空,副业虚弱,一个巨大的财务黑洞笼罩在华谊兄弟之上。
为了还债,王中军、王中磊不遗余力。
两人想的第一个办法,是上市公司的惯常选择——股权质押。
但随着减持新规的出台,减持质押股的还债之门就此关上。
2020年4月,王家两兄弟又开始运作定向增发。可四年时间一晃而过,华谊兄弟的定增融资之路一直没有走通。
这期间,华谊兄弟更是连年亏损,几年下来,华谊净亏损高达75.66亿元。
为了减轻资金压力,华谊兄弟只能频频出售资产。
2024年7月,华谊控股子公司东阳美拉的70%股权被卖给了阿里影业,换回来3.5亿。
要知道,当年为了这70%股权,华谊可是花了10.5亿。
影视圈资本化的始作俑者应该就是华谊了,那时的华谊兄弟也被称之为“影视界恒大”,挥舞着支票本到处收购扩张版图,没想到最后竟一语成谶。
为了与冯小刚深度捆绑,2015年华谊砸下10.5亿元,溢价收购了冯小刚东阳美拉70%的股权,还签订了一纸5年期的对赌协议。
之后的5年里,东阳美拉实际净利润为1.05亿元、1.17亿元、6500万元、1.64亿元和560万元,冯小刚2次未完成对赌协议所约定的数字,最后自掏腰包退回了2.35亿元。
不过除去2.35亿元,冯小刚仍旧从这笔交易中成功套现了8个亿。
2020年对赌协议结束,冯小刚跟华谊的合作关系仍在继续,但冯导再也找不回当年呼风唤雨的节奏了。
曾经的华谊三架马车不是没有努力,2023年底被寄予厚望的非诚勿扰IP重启,结果创下票房和口碑双低。
“冯氏电影”再次“败走麦城”,拿着旧世界的钥匙,终究打不开通往未来的大门。
2025年暑期,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改名后开门迎客,这里已经被一家韩资文旅公司全盘收购。
十年,华谊兄弟的“中国迪士尼梦”终于到了梦醒时分。闪耀的明星、雄厚的资本都已经成了过眼浮云。
华谊兄弟的陨落,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际,它曾耀眼夺目,但也迅速坠落。
或许,华谊的故事也在提醒整个行业:电影的本质从来不是资本运作的游戏,而是一种与人心共鸣的艺术。
那些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,往往是懂得尊重创作规律、用心积累内容的公司。
正如《哪吒2》和《流浪地球2》一样,他们没有在前作的口碑上躺平,反而靠扎实的内容打磨,创作出了更打动人的经典。
那些用资本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终究会坍塌,而只有深埋在观众心中的内容,才是最牢固的基石。
或许多年后,当人们回忆起华谊兄弟的时候,不会记得它的失败,也未必记得它的辉煌。
但它的故事,会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一段脚注,提醒每一个电影人如何在更复杂的市场中寻找真正的方向。
“内容为王”的道理从未改变,改变的只是那些相信它的人。
发布于:北京市免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